更多新闻>>>>

海南茶业处在生死关口 


    品种单一 茶园老化 技术落后 管理不善
■文/杨春虹 张树凤

 
    一度在出口创汇榜上风光无限的海南茶叶,近年几乎消声匿迹。就连曾获“年出口创汇百万美元”荣誉称号的通什茶场,其茶叶如今也全部转为内销。
茶叶大量积压、出口转内销,茶园面积大幅减少,使整个海南茶业陷入低谷。业内人士越来越感觉到,走到这一步,绝非只因“绿色壁垒”,茶园老化、管理不规范、加工技术滞后、茶叶品质不高才是海南茶业必须面对的“病症”。
出口锐减竞争激烈

    海南茶叶出口大幅下降最直接的原因来自欧盟的“绿色壁垒”。我国加入WTO后,欧盟对我国茶叶竖起了绿色壁垒,对茶叶的农药残留量提出较高标准,使全国茶叶出口普遍受到限制,对欧共体的出口更是锐减,许多茶厂被迫从出口转为内销。如我省岭头茶场,上世纪90年代,茶叶主要出口欧美、中东等地区,出口量达90%,仅剩余10%作为内销。但近年来产品绝大部分转为内销,产量也由原来的 900吨/年滑至350吨/年-400吨/年,下降幅度高达50%以上。
“全国茶叶出口受挫后使国内茶业竞争激烈,而海南茶在价格和品种上都难敌外省茶。”一业内人士认为,海南茶业在规模和品质上输给了外省茶业。据了解,我省绝大部分茶场以种植海南、云南大叶种为主,品种较单一,且茶园大多经营了20年以上,老化问题严重,加之部分茶农私利心重,违规喷洒农药,致使茶叶品质下降,市场竞争力随之降低。
据统计,我省近年来茶叶总产量为4万-6万担/年,而安徽仅一个茶场年产量就可以达到几万担。同时,我省茶叶大多集中于农场生产,而我省一个农场就相当于一个小社会,要同时负担学校、医院等机构,使得海南茶叶成本比外省茶较高,在成本竞争方面处于弱势。
茶价低迷挫伤茶农

    在成本低、价格低的外省茶冲击下,海南茶叶市场范围不得不缩小。据了解,目前我省茶叶主要销往广东及岛内,并有部分春茶能销往江西、北京等地,流通领域极为有限。

    在市场的残酷冲击下,海南茶叶市场出现了消极面对与积极应战两种情况,但可惜殊途同归,都没有很好的效果。一些茶场由于积极性受挫,逐渐放弃市场,任其随意发展。如乌石农场,由于茶叶不是该农场主要经济增长点,面对市场冲击,该场不打算再增加投放,许多茶园处于荒废和自然生产状态,茶产量大跌。

    另一些茶场积极应战,努力加大投资力度,希望提高产品质量参与市场竞争,但由于市场低迷,投入收不到成效,反而打击了生产积极性。如通什农场,为提高产品质量,光买“蒸青”设备就投入几十万元,但产品质量提高了茶价却很低,销量也无法提上去,无形中给茶场、茶农增加了压力。
据统计,近十年来,全省茶园面积减少了1/3以上,茶叶大量积压,茶农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。
积极应对力挽狂澜

    据了解,为挽救海南茶业,白沙农场、岭头农场、通什农场等以茶叶经营为主的农场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措施。

    ———对品种结构进行调整,改造低产茶园,向名优茶方面发展,走集约化、高效、高产道路。如白沙农场自1997年至今,种植奇兰、福鼎等高香品种茶共1200亩;岭头茶场3年完成了4000亩低产茶园改造。
    ———针对欧盟“绿色壁垒”,茶场采取配额管理,统一发放肥料,严禁喷洒农药,重施农家肥、有机肥的措施,并将茶青质量与职工收入直接挂钩,杜绝农药乱施放。
    ———农场让利给茶农,并由经营型向服务型过渡,提高茶农生产积极性。如岭头农场采取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营权、风险、责任、盈利落实到个人;职工生产资料、生活资料自理;统一规划、统一技术支持、统一收购、统一加工、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。
    ———加大投入,改进加工工艺,提高产品质量。如新伟农场投入10万元,用于添置高档茶生产设备;岭头农场投入70万元用于车间改造,建成名优绿茶生产车间。
    ———注重产品外型包装,加大宣传力度。部分茶场已意识到产品包装的重要性,把包装质量放到茶叶质量总的审核标准中,并在保质、保量基础上改进产品包装,向高档茶方向发展。同时,在主要城市设立品牌专销店,把茶商请进来。
有关人士认为,目前光靠企业带动茶业的复苏力量微薄,政府相关部门也应重视茶业发展,在科研及资金方面给予企业优惠,使海南茶业顺利渡过生死关头。
  


来源: 海南日报

2004年3月8日

更多新闻>>>>